钢结构焊缝检测判断合格需综合外观检查、无损检测结果,并依据相关设计要求、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进行评定,以下是详细介绍:
外观检查判断
合格标准
焊缝外形尺寸:焊缝的焊脚尺寸、余高尺寸等应符合设计图纸和相关标准规定。例如,对于全熔透的对接焊缝,其余高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过高导致应力集中,也不能过低影响焊缝强度。一般来说,余高应小于等于 1 + 0.2b(b 为板厚,且≤4mm)。
焊缝表面质量:焊缝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得有裂纹、气孔、夹渣、咬边、焊瘤、弧坑等缺陷。咬边是指焊缝边缘母材上形成的凹槽,其深度和长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如对于一级、二级焊缝,咬边深度不得大于 0.5mm,且连续长度不应大于 100mm,两侧咬边总长不应超过该焊缝长度的 10%。
检查方法:采用目视检查,必要时可使用放大镜(一般为 5 - 10 倍)或焊接检验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和观察。
无损检测判断
超声波检测
合格标准:根据焊缝的质量等级,按照相关标准(如 GB/T 11345 - 2013《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对于一级焊缝,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未熔合、未焊透等危险性缺陷,且不允许存在直径大于 1.0mm 的圆形缺陷;对于二级焊缝,允许存在一定数量和尺寸的非危险性缺陷,但需满足相应标准规定。
检测方法:使用超声波探伤仪,将探头在焊缝表面移动,通过接收和分析反射波来判断焊缝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并确定缺陷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射线检测
合格标准:依据标准(如 GB/T 3323 - 2019《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对射线底片进行评定。不同质量等级的焊缝对缺陷的允许程度不同,例如一级焊缝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未熔合、未焊透等缺陷,且气孔、夹渣等圆形缺陷的评级应符合一级焊缝的要求;二级焊缝的缺陷评级要求相对宽松一些,但也有明确的限制。
检测方法:将 X 射线或 γ 射线源置于焊缝一侧,在另一侧放置胶片,射线穿透焊缝后在胶片上感光,经过暗室处理后得到射线底片,通过观察底片上的影像来判断焊缝内部是否存在缺陷。
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
合格标准:对于磁粉检测,表面不得有裂纹等线性缺陷;对于渗透检测,表面不得有裂纹、气孔等开口性缺陷。具体缺陷的显示特征和评定方法可参考相关标准(如 GB/T 26951 - 2011《焊缝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GB/T 26953 - 2011《焊缝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检测方法:磁粉检测是利用磁场使铁磁性材料表面的缺陷处产生漏磁场,吸附磁粉形成磁痕来显示缺陷;渗透检测是将渗透液渗入焊缝表面开口缺陷中,然后通过显像剂将渗透液吸附出来,从而显示出缺陷的形状和位置。
综合判定
在完成外观检查和无损检测后,需将各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当焊缝的外观质量和无损检测结果均满足相应质量等级的要求时,才能判定该焊缝合格。如果检测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焊缝,应及时进行返修,返修后需重新进行检测,直至合格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