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35 ℃,极端 40 ℃以上)对猕猴桃是“系统性打击”,既伤树体又损产量和品质,且 6–8 月正值果实膨大期,损失一旦形成就无法挽回。可归纳为“四伤一增”:
1. 叶片灼伤
叶温 >40 ℃时叶绿体结构破坏,光系统Ⅱ活性骤降,净光合速率下降 30 %–50 %。
出现叶缘焦枯、提早落叶,光合面积锐减,直接限制后期干物质积累。
2. 果实日灼与落果
果皮温度 45 ℃以上即可产生日灼斑;连续 37 ℃以上 2–3 d,日灼果率可达 10 %–30 %,重者 50 % 以上。
日灼后果肉软化、褐变,商品价值归零;同时乙烯大量生成,诱发 20 %–40 % 的二次落果。
3. 根系“高温干旱”双重胁迫
地表温度 55 ℃以上时表层根死亡,吸水功能下降,中午叶片快速萎蔫;若 3 d 内未补水,整株进入不可逆凋萎。
4. 花芽分化受阻
高温使 7 月下旬–8 月上旬的花芽生理分化期碳氮比失衡,次年花量减少 15 %–25 %,形成“小年”。
5. “一增”——可溶性固形物增加
白天高温+夜间低温(昼夜温差 >10 ℃)反而促进糖积累,可使红阳、东红等品种糖度提高 1–2 °Brix,但前提是日灼果率控制在 5 % 以内,否则得不偿失。
综合产量损失
轻度高温年(≥35 ℃ 日数 <10 d):减产 5 %–10 %;
中度热害年(≥35 ℃ 日数 10–20 d):减产 15 %–25 %;
重度热害年(≥37 ℃ 日数 >20 d,或极端 40 ℃):减产 30 %–50 %,局部园片绝收。
快速减灾 6 步法
1. 微喷/喷灌:上午 10 点前、下午 5 点后开启 10–15 min,可瞬时降温 3–5 ℃。
2. 架面遮阴:遮阳网(遮光率 30 %–40 %)覆盖树体顶部,降低果面温度 6–8 ℃。
3. 生草+覆草:行间种植白三叶或自然生草,地表温度可降 5–7 ℃。
4. 补钙+喷雾:高温来临前 7–10 d 连喷 2 次糖醇钙或美林高效钙,增厚角质层,日灼率下降 50 %。
5. 套袋:裸露果 100 % 套袋,袋内温度比外界低 5–7 ℃,日灼率 <3 %。
6. 及时疏除已日灼果,减少营养空耗,确保树体安全越夏。
一句话总结:猕猴桃怕高温,35 ℃ 是警戒线,40 ℃ 是生命线;控温+补水+补钙+遮阴四管齐下,才能把损失压到 5 % 以内,保住当年产量和来年花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