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头的颜色差异主要源于表面涂层的材料和工艺,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的性能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加工场景,以下是具体区别:黑色钻头:这类钻头的黑色通常来自氧化处理(如发黑处理),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在钻头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这种涂层的主要作用是防锈和减少摩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钻头免受腐蚀,同时降低切削时的温度。但它的硬度和耐磨性相对有限,适合加工木材、塑料、软钢(如低碳钢)等较软的材料,价格也比较亲民,是日常 DIY 或轻度加工的常用选择。白色钻头:白色钻头大多是未经过涂层处理的高速钢钻头,其表面呈现高速钢本身的银白色。高速钢材质具有较好的韧性和耐热性,虽然没有涂层增强耐磨性,但在加工中低硬度的金属(如铝合金、铜合金)时表现出色,不易出现粘刀现象。不过,由于缺乏涂层保护,它的耐磨性和抗热性不如带涂层的钻头,长时间加工高硬度材料时容易磨损,更适合对加工精度要求不高的普通金属加工场景。金色钻头:金色钻头一般采用了钛合金涂层(如 TiN 涂层,氮化钛),这种涂层呈现出金黄色,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还能显著提高钻头的耐高温性能。钛合金涂层能减少钻头与工件之间的摩擦,降低切削温度,延长钻头的使用寿命。因此,金色钻头适用于加工高硬度材料,如中高碳钢、不锈钢、铸铁等,在工业级加工、精密制造等场景中应用广泛,价格相对较高。除了这三种常见颜色,钻头还有银色(如 TiAlN 涂层,氮化铝钛)、灰色等其他颜色,不同涂层的性能侧重点不同,比如有的涂层更侧重耐高温,有的则更侧重润滑性。选择时,需根据加工材料的硬度、加工精度要求以及使用场景来综合判断,以达到的加工效果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