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内某知名汽车品牌的生产车间,曾经嘈杂拥挤的人工焊接区,如今已被一排排银灰色的工业机器人取代。这些 “钢铁手臂” 挥舞间,不到 3 分钟就能完成一台轿车车身的焊接工作,而在 5 年前,这个过程需要两名熟练焊工花费 15 分钟才能完成。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彻底改变着传统造车模式。
在车身焊接环节,传统人工焊接不仅对工人技术要求极高,还存在诸多问题。工人长时间手持焊枪,手臂容易酸痛,导致焊接精度不稳定,出现漏焊、虚焊等问题,每 100 台车身中就可能有 3-5 台需要返工。而焊接机器人配备了高精度伺服电机和激光定位系统,焊接误差可控制在 0.05 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一半。某汽车工厂引入 200 台焊接机器人后,车身焊接合格率从原来的 95% 提升至 99.8%,同时生产线的占地面积减少了 30%,每年还能节省人工成本超 2000 万元。
除了焊接,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组装环节同样表现出色。在仪表盘组装工位,一台六轴机器人正灵活地抓取仪表盘零件,精准安装到车身上。它的 “手腕” 能 360 度旋转,配合力控传感器,能根据不同零件的安装需求调整力度,避免零件损坏。以前人工安装仪表盘,由于力度控制不当,每月会损坏约 50 个价值千元的零件,引入机器人后,每月零件损坏量降至不足 5 个。而且机器人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只需定期补充润滑油和进行简单维护,大大提升了汽车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如今,越来越多的汽车工厂开始打造 “黑灯工厂”,即使在没有人工值守的情况下,工业机器人也能高效完成造车任务,让汽车从生产到出厂的周期缩短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