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工艺评定通过pWPS(预规程)→试件焊接→PQR(评定报告)→WPS(工艺规程)的闭环流程,将“经验焊接”转化为“标准焊接”,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验证确保焊接质量稳定可控。以下从pWPS制定、试件测试、报告应用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pWPS的制定:从“经验参数”到“可操作范围”
pWPS是焊接工艺评定的起点,其核心是定义焊接参数的合理范围,为试件焊接提供操作依据。
参数选择依据
焊接方法:根据材料特性(如高强钢需预热)、结构要求(如厚板需多层多道焊)选择TIG焊、MIG焊、埋弧焊等。
材料匹配:母材与焊材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需兼容(如304不锈钢配H08Cr21Ni10Si焊丝)。
环境控制:明确焊接环境要求(如温度≥5℃、湿度≤80%、风速≤2m/s),避免气孔等缺陷。
参数范围设定
关键参数:电流、电压、焊接速度需设定合理区间(如电流180-190A、电压21-23V),允许±5%波动。
热输入控制:通过计算热输入值(Q=ηUI/v)优化参数,避免粗晶脆化(如高强钢热输入需≤25kJ/cm)。
层间温度:多层焊时需控制层间温度(如Cr-Mo钢≤300℃),防止氢致裂纹。
案例
某桥梁项目pWPS规定:Q345qD钢采用埋弧焊,电流550-600A、电压32-36V、焊接速度35-40cm/min,层间温度≤200℃。实际焊接中因环境温度降低,将预热温度从100℃调整至120℃,并在pWPS中标注修改。
二、试件的测试:从“单次验证”到“数据支撑”
试件焊接是评定的核心环节,通过无损检测、破坏性试验验证pWPS参数的可靠性。
试件制备要求
材料一致性:试件母材、焊材需与实际生产一致(如牌号、批次、规格)。
坡口加工:采用机械加工(铣削、车削)或等离子切割后打磨,确保坡口角度偏差≤±5°(如V型坡口60°±5°)。
装配精度:错边量≤板厚10%且≤1mm(如10mm板错边量≤1mm),定位焊长度30-50mm。
检测与试验
拉伸试验:抗拉强度≥母材标准值(如Q345R钢≥490MPa)。
弯曲试验:弯芯直径=4倍板厚,弯曲180°无裂纹(如10mm板弯芯直径40mm)。
冲击试验:V型缺口开在焊缝中心/热影响区,冲击功≥34J(如-20℃下)。
射线探伤(RT):检测气孔、裂纹等缺陷(如气孔直径≤0.3mm)。
超声波探伤(UT):定位未熔合、夹渣等缺陷(如焊缝中心区域灵敏度≥40dB)。
无损检测(NDT):
破坏性试验:
案例
某核电项目试件焊接后,RT检测发现焊缝根部存在未熔合缺陷。经分析,原因为焊接速度过快(实际速度45cm/min,超出pWPS上限40cm/min)。调整速度至38cm/min后重新焊接,通过评定。
三、报告的应用:从“理论验证”到“生产指导”
PQR是评定的结论性文件,WPS是其转化成果,二者共同指导生产。
PQR的核心内容
参数记录:包括焊接方法、材料、设备、实际参数(如电流185A、电压22V、预热温度150℃)。
检验结果:附试样试验报告(如拉伸强度520MPa、弯曲合格),并标注检测标准(如GB/T 228.1)。
审核与批准:由焊接责任工程师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并经监检人员签字确认。
WPS的编制与执行
覆盖范围:一份WPS可由多份PQR支持,只要参数在PQR覆盖范围内(如材料厚度5-20mm、焊接方法GTAW+SMAW)。
生产指导:明确焊接参数范围、层道布置、热处理要求(如焊后650℃退火)。
案例:某汽车生产线WPS规定焊缝余高≤1.5mm,通过自动化焊接设备控制参数,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8%。
持续优化
参数调整:若生产中发现缺陷(如气孔率上升),需分析原因并调整WPS参数(如提高保护气体流量至15-20L/min)。
标准更新:当标准修订(如GB/T 3375-2023替代旧版)时,需重新评定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