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风揭检测:建筑的合规硬指标,少一步都不行

  • 发布时间:2025-09-16 08:58:13,加入时间:2011年08月25日(距今5135天)
  • 地址:中国»上海»宝山:上海市宝山区沪太路8407号
  • 公司:鑫歆杰质量检验检测(上海)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铜牌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戴工,手机:13301689972 微信:daixinpo 电话:021-56697258 QQ:908035499

​在建筑工程领域,抗风揭检测早已不是“可选的安全补充”,而是与项目流程深度绑定的合规底线。从新建项目的竣工验收,到老旧建筑的改造翻新,再到政府与国企项目的招投标环节,它像一条“合规红线”,贯穿建筑从诞生到更新的全生命周期——少了它,项目寸步难行,合规更是无从谈起。

新建项目竣工验收:没检测报告,连房产证都拿不到

对新建建筑而言,抗风揭检测是竣工验收的“入场券”,尤其是被划定为“安全等级一级”的屋面,更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根据《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5-2020),这类屋面明确涵盖两类核心建筑:一类是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如商场、酒店、写字楼),另一类是跨度超过36米的工业厂房(如大型生产车间、物流仓库)。

为什么这类建筑如此严格?因为它们要么人员密集、要么承载关键生产功能,屋面一旦在强风中损坏,后果不堪设想。某南方城市曾有一栋26层的商业综合体,因屋面未做抗风揭检测,竣工验收时被住建部门驳回,不仅无法办理房产证,还导致商场延迟开业3个月,直接损失超千万元。直到补充检测并整改合格后,才终于完成验收流程。

本质上,这一步检测是给建筑“上户口”前的“健康证明”——只有通过检测,证明屋面抗风性能达标,才能确认项目符合安全规范,后续的产权登记、运营许可才能顺利推进。对建设方来说,省略这一步看似能省短期成本,实则会让项目陷入“验收卡壳、无法交付”的困境。

 既有建筑改造翻新:老旧屋面补检测,是安全更是规定

建筑不会“一成不变”,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屋面材料老化、紧固件锈蚀、密封胶失效等问题会逐渐显现,抗风性能也会随之下降。这时,改造翻新环节的抗风揭检测,就成了“强制性安全补课”。

北京、上海等城市早已出台明确要求:2000年前建成的工业建筑(如老厂房、旧仓库),在更换屋面(如将旧彩钢板换成新金属屋面)时,无论原屋面是否做过检测,改造后都必须补充抗风揭检测。这一规定的背后,是对“老旧建筑安全隐患”的精准防控——2000年前的屋面设计标准较低,且经过二十多年风化,即使外观完好,内部抗风结构也可能早已“带病运行”。

某上海老厂房改造项目就曾踩过坑:改造时认为“屋面看着还结实”,跳过了抗风揭检测,结果施工完成后被监管部门要求整改。重新检测后发现,原屋面紧固件抗拔力已不足新国标要求的60%,若未及时更换,台风天极可能发生屋面掀翻。最终不仅多花了检测和整改费用,还延误了3个月的投产时间。

政府/国企项目招投标:无报告=无投标资格,已成行业铁律

在政府与国企主导的项目中,抗风揭检测报告更是投标文件里的“硬通货”——没有它,连参与投标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竞争项目了。这类项目涵盖范围极广:从学校、医院的新建工程,到国企投资的产业园、物流基地,招标文件里几乎都会明确标注:“投标方需提供同类型屋面的抗风揭检测报告,且报告需由CMA资质机构出具”。

如今,这一要求已成为行业惯例:对投标方而言,检测报告不仅是“合规证明”,更是展示技术实力的“名片”;对招标方来说,它是筛选合格供应商、规避后期安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两者共同推动下,抗风揭检测报告成了政府与国企项目招投标的“必备品”。

从新建项目的“验收门槛”,到老旧建筑的“改造刚需”,再到招投标环节的“资格凭证”,抗风揭检测早已深度融入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它不是“额外的成本负担”,而是保障项目合规推进、规避安全风险的“基础投入”——对建设方、改造方、投标方而言,重视它,就是重视项目的顺利落地;守住它,就是守住流程合规的底线。

抗风揭检测:建筑的合规硬指标,少一步都不行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